學術橋學術體檢服務-人才評價
首頁 > 新聞資訊
關注我們
學術橋-訂閱號
學術橋-小程序
安徽師范大學:一所雙非師范類高校與它的40位杰青校友
安徽師范大學這所偏居安徽省東南部,地處長江下游的非省會城市的“雙非”師范類高校,40位本科校友入選杰青,其數(shù)量在全國高校排名第19位,不僅居于師范類高校首位,更秒殺絕大多數(shù)“雙一流”高校,表現(xiàn)可謂驚艷。

  ▲安徽師范大學校長張慶亮

 

  在中國的近現(xiàn)代史中有三次影響高教格局的大事,比如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以西南聯(lián)大為代表的“南渡北歸”,彼時風雨飄零,20世紀最后一批大師隨著各所高校流亡西南,依然堅持在教學一線,用學術和人格魅力點燃救亡圖存的火種;比如2000年前后掀起的高校合并浪潮,許多大學從此湮沒,其精華融入新的高校重新整合熔煉;但若論承上啟下,決定20世紀后半葉中國高等教育系統(tǒng)基本格局并影響至今的,無疑是1952年啟動的全國高等學校院系大規(guī)模調整,為將中華民國時期效仿英式、美式構建的高校體系全面改造成效仿蘇聯(lián)式的高校體系,全國理工科教授有四分之三被調離本校,之前已經存在的綜合性大學均有大規(guī)模調整,期間的分拆轉并,姓名更迭,高校的榮辱興衰,歷史變遷,足以再寫一部《激蕩三十年》。

 

  “雙非”師范類高校40位本科校友入選杰青

 

  當文質彬彬的張慶亮與我們一起回顧這段歷史的時候,頗有些“古今多少事,都付遺憾中”的喟嘆,作為安徽師范大學校長,他與所有安師大人一樣都對這段掌故耳熟能詳。

  追本溯源90年,安師大的前身——身在安慶的省立安徽大學(后改為國立安徽大學)拉開了安徽近現(xiàn)代高等教育的序幕,成為古老江淮大地上第一所現(xiàn)代意義上的大學,在此后的發(fā)展中,時有“于京滬一帶,僅次于上海同濟大學”之譽,可惜在1952年的學科調整中拆分殆盡,其中的師范學院幾經輾轉,成長為了今天的安徽師范大學。

  張慶亮有些動情地說,90多年來,學校雖幾遷校址、幾易校名,但始終弦歌不輟、特色不改、傳統(tǒng)不失,匯聚了如國學大師劉文典、修辭學家陳望道、語言學家張滌華、美學家朱光潛、化學家丁緒賢、經濟學家陶因、歷史學家萬繩楠、數(shù)學家單粹民、植物學家王志稼等一大批名家學者,累計為國家和社會培養(yǎng)全日制高等專門人才近30萬名。

  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簡稱杰青)自1994年設立以來,至今已有25年的歷史。自2007年以來,在每屆增選的兩院院士中,有大半增選者都曾獲得過國家杰青基金的資助,因此杰青又有“小院士”之稱。安徽師范大學這所偏居安徽省東南部,地處長江下游的非省會城市的“雙非”師范類高校,40位本科校友入選杰青,其數(shù)量在全國高校排名第19位,不僅居于師范類高校首位,更秒殺絕大多數(shù)“雙一流”高校,表現(xiàn)可謂驚艷。

 

  構建“金字塔式”人才體系

 

  張慶亮認為,總體上說,安徽師范大學既有過建國前期“于京滬一帶僅次于上海同濟大學”的輝煌歲月,也有過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江淮英才咸集于斯”的辦學盛況?,F(xiàn)如今,“雙一流”建設戰(zhàn)略實施打破了固有的終身制格局,又將各高校重新拉回了起跑線上,雖然起跑位置已然不同,但又帶給安師大新的希望。

  張慶亮對“雙一流”建設有自己的理解,當前,安師大以國家“雙一流”建設為牽引,站在全國層面努力推進“一流學科”和“一流本科”建設,站在安徽省層面全力推進“一流大學”(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學校將持續(xù)在學科方向、學科團隊、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yǎng)四個關鍵方面聚力用勁,努力構建“學科領軍人才—學科帶頭人—學科骨干—學科后備人選”為一體的“金字塔式”人才體系,積極推動學科交叉融合,拓展新興學科領域,著力構建“特色方向—學科領域—學科群”的學科生態(tài)體系,目標是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的教學研究型大學。

  對于“雙一流”提倡的“特色”,張慶亮也有自己的看法,作為一所師范類高校的校長,他認為師范是底色,但并非特色,在學科發(fā)展方面既要放開手腳又要有聚合思維,一方面,某些理工科的提升不能以師范類的思維去束縛,而應該嚴格按照學科發(fā)展規(guī)律去建設;另一方面,比較泛化的如人力資源,計算機與信息化專業(yè)則要注重于教育學優(yōu)勢學科的交叉融合,以人力資源為例,目前人才引進、評價已經成為全國數(shù)千所高校包括未來基礎教育學校的重要工作,那么既懂人力資源管理又懂教育規(guī)律的人才無疑是特色人才。而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已經公布的大背景下,全國的各類教育機構也特別需要既懂計算機科學又懂教育規(guī)律的畢業(yè)生。

 

  以下為訪談實錄:

 

  王世新:我們安徽師范大學剛剛度過自己的90歲的生日,作為安徽省建校最早的高等學府,您覺得經過了這90年的歷史變遷,留給了這所大學什么樣的文化底蘊?

  張慶亮:安徽師范大學是安徽省建校最早的高等學府。1928年,一批先進知識分子懷抱教育救國的夢想,在當時的安徽省府安慶創(chuàng)辦了學校的前身——省立安徽大學,拉開了安徽近現(xiàn)代高等教育的序幕。學校1946年更名為國立安徽大學,1949年12月成建制遷至蕪湖,后又經歷了安徽師范學院、合肥師范學院、皖南大學、安徽工農大學等幾個歷史時期,1972年正式定名為安徽師范大學。

  學校現(xiàn)為安徽省人民政府與教育部共建高校、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項目建設高校、安徽省委省政府優(yōu)先建設的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和安徽省“地方高水平大學”項目建設高校。90多年來,一代代師大人潛心耕耘、勵志踐行、薪火相繼,砥礪出“厚重樸實、至善致遠、追求卓越、自強不息”的精神,積淀出“嚴謹治學、敬業(yè)奉獻、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教風,培育出“勤學慎思、質樸謙遜、知行合一、求實求新”的學風,凝煉出“厚德、重教、博學、篤行”的校訓。學校積淀的深厚底蘊和形成的精神品格,激勵和引領一代代師大人永不停息、接續(xù)奮斗,成為我們的立校之本、強校之基、興校之源。

  王世新:您如何評價已經成為歷史的985、211工程,又如何看待新時期“雙一流”這一引領性的高教工程?“雙一流”建設以及省部共建為我們安徽師范大學帶來了哪些機遇和挑戰(zhàn)?

  張慶亮:總體上看,985、211工程戰(zhàn)略的實施,促使中央和地方政府為相關高等院校提供了極其豐厚的資源保障,切實促進了我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同時“985”“211”工程也存在身份固化、競爭缺失、重復交叉等缺陷,違背了大學效率優(yōu)先的原則及競爭發(fā)展的規(guī)律。

  “雙一流”建設戰(zhàn)略實施,又將各高校重新拉回了起跑線,雖然在第一批次中我校沒有進入全國“雙一流”建設行列,但每五年一個建設周期的動態(tài)調整給學校燃起了希望、增添了動力。自2013年我校成功跨入省部共建行列以來,學校在政策、資源、信息等方面獲得了更多支持,具備了更多參加高端會議交流資格,如教育部直屬高校年度咨詢會、高等教育發(fā)展咨詢會等,也加入了“全國省部共建師范大學協(xié)作聯(lián)盟”(N17),更加密切了與其他省部共建高校的交流合作。同時,依托共建平臺獲得了更多發(fā)展機遇,比如,成功入選部校共建新聞學院試點先行的十所單位之一,獲批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資助項目等。

  王世新:我們安師大要建設成為“全國同類院校一流、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如何理解“特色鮮明”四個字?站在新中國70周年華誕這個新的歷史起點,請您具體為我們闡述一下我們未來的總體發(fā)展思路?

  張慶亮:“特色”就是實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特色”就是競爭力,特色也是地方高校發(fā)展的根本出路,只有打造特色、發(fā)揮特色,才能實現(xiàn)高質量發(fā)展、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經過90多年的歷史積淀,學校形成了很多辦學特色和優(yōu)良傳統(tǒng),這些都是我們獨特的優(yōu)勢。“特色鮮明”就是堅定不移地把這些特色進一步凝練打造,并且發(fā)揚光大,努力形成更多、更具影響力的師大品牌,尤其是做強做大教師教育這個最根本辦學特色。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學校將大力實施“質量立校、特色興校、人才強校、學科領校、開放活校、依法治校、文化榮?!钡绕叽蟀l(fā)展戰(zhàn)略,深入推進“實力師大、特色師大、活力師大、開放師大、幸福師大”等五個師大建設,更加注重“特色、開放、創(chuàng)新”的辦學理念。

  王世新:自十八大以來,人才被提升到了國家戰(zhàn)略的高度,您覺得我們在引才方面有哪些獨特的優(yōu)勢?

  張慶亮:作為一所地方院校,我們學校在人才引進方面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特別是在資金、資源、位置等方面受到了諸多限制。但是作為一所老牌的師范院校,學校在長期辦學實踐中形成了許多優(yōu)良傳統(tǒng),在人才引進方面也具有自己的獨特優(yōu)勢。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是人才集聚優(yōu)勢。學校一直高度重視人才工作,具有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chuàng)造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學校歷史上匯聚了一批名家大師,現(xiàn)在多個學科領域也都有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專家學者,形成了凝聚創(chuàng)新人才較為強大的“磁場”,這為引進高素質人才和加快推進人才隊伍建設奠定了基礎。二是學科平臺優(yōu)勢。學校學科、平臺眾多,現(xiàn)有除醫(yī)學和軍事學以外的11個學科門類,其中化學、工程2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擁有8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建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國詩學研究中心、功能分子固體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省級以上高端科研平臺和基地30多個,高水平的學科、平臺為匯聚人才創(chuàng)造了條件。三是體制機制優(yōu)勢。學校建立了較為完善的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形成了一整套引才、穩(wěn)才、育人、用才規(guī)章制度,近年學校還加大了人才工作投入,把人才建設經費列入學校經費預算優(yōu)先保障,這也為做好人才工作提供了保障。四是發(fā)展環(huán)境優(yōu)勢。學校人才發(fā)展環(huán)境不斷優(yōu)化,在全校上下形成了真心支持人才、真情關愛人才、真切服務人才的濃厚氛圍。同時,學校擁有附幼、附小、附中,為人才提供了省內一流的基礎教育資源。

  王世新:中國教育在線·學術橋作為國內主要的高層次引才平臺內聯(lián)高校,外接英才,是十余萬海內外學者薈萃之地,借此機會,也請您代表安徽師范大學對他們說些什么吧。

  張慶亮:學校坐落在具有“徽風皖韻、千湖之城”美譽的國家級開放城市——蕪湖,瀕臨浩瀚長江,傍依靈秀赭山,2011年被中國網評為中國最美十所大學之一。蕪湖市是國家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fā)展規(guī)劃的大城市,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yè)轉移示范區(qū)的核心城市,合蕪蚌國家自主創(chuàng)新示范區(qū)、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qū)、合肥都市圈、G60科創(chuàng)走廊的重要成員,經濟總量居安徽省第二位。學校發(fā)展平臺眾多,現(xiàn)有8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9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4個專業(yè)學位授權點,5個博士后流動站,18個省級重點學科,3個省級學科建設重大項目,88個本科專業(yè),擁有省級以上重點研究平臺30余個。學校干事創(chuàng)業(yè)氛圍濃厚。全校上下正在緊跟高等教育改革發(fā)展步伐,圍繞“全國同類院校一流、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的奮斗目標,真抓實干、開拓創(chuàng)新、砥礪前行,呈現(xiàn)出良好的發(fā)展態(tài)勢。總之一句話,美麗而充滿青春活力的安徽師范大學熱烈歡迎海內外優(yōu)秀人才加盟!

  張慶亮,經濟學博士,管理學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導師?,F(xiàn)任安徽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村經濟與金融、高等教育管理等。主持和參與國家級省部級課題10余項。公開發(fā)表學術論文4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3部。獲省級科研成果獎多項,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排名第二)一項、省級教學成果獎特等獎一項。

延伸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于傳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轉載,請與我們聯(lián)系。
掃碼關注學術橋
關注人才和科研